有希吃书笔记

阅读难度:★★☆☆☆

Washington Square 华盛顿广场 1880 不好意思说但是看了《在德哈兰读洛丽塔》之后决定去看的,, 感觉有奥斯丁风味但是(比较)坏结局,这样的一本小说。描述的人物可以说都不讨人喜欢,可能只有一类特定的女权主义者会喜欢的小说。情节大概就是有钱人家的不聪明也不漂亮的女儿被一个gold digger男的追求,她老父亲言辞禁止并且威胁说你嫁给他我就不给你遗产,在这样的前提下各方来来回回的故事。最终结果是没结成婚然后主角终身未嫁。 作者自己说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对于主角Catherine有强烈的鄙视情绪,但是写着写着把自己给带跑了,后来甚至说不喜欢自己这本书,里面唯一好的就是女主角。确实Catherine让人想到《简·爱》的主角的著名发言: >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 难道你认为,因为我贫穷,无名,不美,又渺小,我就没有灵魂和心吗?

Catherine这个人确实看起来是被垃圾男的来骗钱了而且没有她爹拦着的话就骗成功了。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现这个爹也满垃圾的,完全是把她当成了所有物,对于她好或者说礼貌的地方完全是出于体面,而不是对孩子的爱。虽然周围的人一个不拉全都是垃圾,但是Catherine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尊严,没有任何时候把自己降低到烂人的level和烂人打的。当然对于这样的人物大家可以自行插入radfem大女主发言;不过我读到最后确实可以说整本书我只尊敬不漂亮也不聪明(最后也没有钱)的Catherine,只有她是在正直而真诚的生活。

大家可以想象到就是对于这本书情节的争议,上面也说了可能只有很特定的一类女权主义者会喜欢这部书。大家想要看一些主角贫穷,无名,不美,又渺小的反大女主作品的话可以选择阅读。

#还活着 #womenwriter #queerwriter 阅读难度:★☆☆☆☆

本书alternative title: How I picked a fight with Mark Zuckerberg

目前有台版,未见中国发行译本(估计不太能有吧冷笑)。 是回忆录,作者和另一位毛熊记者分享2021年炸药和平奖。Maria Ressa是菲律宾出生美国长大然后又回菲律宾去干了记者,组建了新闻社Rappler。从回忆录看来人很轴很顽强,感觉在美国受的教育也挺重要的。在菲律宾办报社然后被独裁者干这个也是我们听了就很熟悉的展开,甚至觉得菲律宾监狱可能还没那哪儿能打。比较吃惊的一点是提到当代信息战和操控选举的打法,在发达国家搞之前会先在菲律宾试点。当年菲律宾人的Facebook使用率达到了97%,老么吓人,但扎克伯格也不当回事。Rappler出的报告提交给FB估计都被直接archive了,后来想要通过谷歌发布社交媒体操控民意的报告,谷歌也不给发布。关于社交媒体对政治的影响Rappler其实做了很多最早的研究但是没被重视,我怀疑除了被扎克伯格给压下来了,另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orientalism。美国人谁在乎菲律宾发生了啥呢,好的你们现在也扑街了吧。

#还活着 #queerwriter 阅读难度:★☆☆☆☆ 皮的很一点不端着

今年看的第二部新跨儿作者短篇集。这部作者是个跨男,写作风格很tongue in cheek而且扑面而来的asd风格,其中人物对于性的态度接近工具性,但也并不是像asexual一样感受不到性吸引,确实对性有兴趣但毫无对于性爱的那种常见的titillating的描写,而是一种很实事求是的接近于utilitarian的叙事;这种写法对于我一个ace读者来说感觉很有意思。 因为跨男写作,写了很多masculinity performance的东西。这个话题确实在公众视野中讲的少因为跨性别讨论往往被针对跨女的一来一回所占领,跨男可见度相对低很多。因为masculinity之于顺直男本来就是个常常被讨论的事情,从跨男的角度来看就很有意思。多处cue到Ayn Rand,导致我怀疑看Any Rand是否是masculinity performance一种;也写了很多积极贬低“女性”特质来assure自身男性气质的表现,这种操作在跨圈里不管是哪一侧确实是常事。 就文笔来讲很皮,剧情也很放飞,还有一个短篇是穿越去草肯尼迪的。大家有兴趣的话推荐阅读。

#还活着 #womenwriter #queerwriter 阅读难度:★★☆☆☆

新作者的第一部发表的短篇集。作者是亚裔跨妹,这本某种意义上是trans lit,主角都是20来岁的酷儿。比较有趣的是作者有时候很不愿意gender她的人物,一般故事进行到了一半以上才会有context clue告诉你人物的性别。比较集中的体现了“酷儿知识分子”这个demographic的经历,就voice来讲确实是比较清新,可以关注一下这位作者今后的发展。

2024炸药期间的照片

1970- 韩国人,韩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语言很平易近人主要是内容太创了

韩国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被小白人发现是从《素食者》拿曼布克奖开始的,但是我感觉白人很多其实并不能够理解韩江描述的那种东亚女性的处境。 阅读列表:《素食者》《少年来了》《白》《希腊语时间》《不做告别》都是长篇,短篇再议(((

《少年来了》 做了很多心理准备才敢打开,虽然有点不尊重但是打开的时候是当作自己国家的民运创伤的代餐来读的。看的时候就是看了两三章要停下缓缓所以分了几天才看完。 具体的暴力的部分其实花的笔墨较少,更多的是所谓aftermath就是事件对于生者的影响。全书也完全没有讨论到事件的政治背景和对于韩国民主化的影响,我觉得是一个好的选择,不是说要淡化政治而是不应该去衡量这种human condition的价值,也就是“牺牲值得不值得”这种讨论不应该在纪念逝者和面对survivors的时候发生。 有点意外的是全书描写6个不同人物的经历,用的都是第一或第二人称。一般来讲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读者和人物距离,或者用来做一些有限视角叙事,但是这里写的都是真实的现实中的人物经历很残忍的事情。残忍的文本如果使用第三人称的话,读者会被一种距离感保护;但是使用“我”和“你”,读的时候有一种被强行拉到了残忍的现场的感觉,困在人物的视角背后不得不观看残酷的现实。 另一方面值得说是选择的人物。我们说到民主运动上大街一般脑子里出来的都是学生,但是这里选的除了两个死去的男学生,还有一位女学生(后来成为编辑),一位女工,一位男学生后来成为工薪阶层的男性,和学生的母亲。这里的学生只有当时牺牲的才能永久拥有学生的身份,活下来的都不得不继续面对生活。女工的部分则是在光州运动之前就经常参与工人运动并且受到过国家机器的暴力的。韩江写民运,不把焦点放在政治领袖上,而放在这些参与者的“普通人”的生活上。这些人也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政府的补偿,而是各自面对痛苦活着,有的在光州事件之后继续遭到来自国家的暴力。极端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引人注意,但暴力的后果是持续的,残忍的,难以消化的,需要关注的。韩江把这些很诚实的写了下来。

2017年的作者

1940- 法国人,法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比较独特的是这位写作以自传体裁为主,文学界这么干的比较少。因此在这里介绍作者生平好像也有点多余因为还是推荐大家亲自看()写作风格非常简练,一般通过白描的形式记录下发生的事情,极少渲染。因此作品大多很短,很快就能读完。

在发生 L'Événement 可能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讲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的法国,一名年轻女性(作者几集)在意外怀孕之后寻求堕胎的过程。内容写的很简练,英译只有96页,有声书只有两小时。过程非常忠实的记录下来了当事人寻求医疗帮助的困难,他人的冷漠,和整件事情对于她本人的心理冲击,可以说是堕胎权支持者必读。读之前没料到的是这里面包含了五毛钱的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问题的评论:作者说到她当时遇到的医护人员态度都很垃圾,其中有一个医生在她住院的时候冲进她房间大声质问她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她是大学生(即和他同属上层阶级),因为他之前以为她是working class,因此对她非常恶劣。当事人的朋友也对她有同样的指责。当然因为作者文风的简练和克制,记录就只到这里,没有进一步的评论。换我们的话可能已经嘲讽开大吐槽五千字了。 本书出版一年之后就立刻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了。但是建议大家愿意的话还是看原作,因为原作这种写作风格很有力量。

Marie-Claire Blais在2010年的照片 1939-2021 魁北克人,法语写作;很不幸人已经没了。#QueerWriter #WomenWriter

阅读难度:★★★★☆

Marie-Claire Blais老师是魁国国宝,四舍五入就是我加拿大国宝。按照评论人的说法就是法语文学界瑰宝,也是当代酷儿文学的代表人物。比较不幸的一点是英语翻译不是很全,中译则是完全没有,所以不懂法语的话确实只能扒在出版社窗户前等着。

Blais老师出生于魁国的一个蓝领家庭,20岁左右开始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可能因为确实是小天才,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于是跑去美国留学了。在美国读书期间收到了两个古根海姆奖学金,并且认识了后来结为伴侣的画家/作家Mary Meigs。之后的人参看上去是比较顺利总之是在写作教书拿奖和在加拿大美国两头跑之中度过的。

Blais老师被誉为当代的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写作风格也确实和20世纪的意识流作家一脉相承,以描写人物心理为主,并且往往没有段落分隔,一段全书走到头。所以读起来是有一点吃力的,但是写的也确实是很好。她的写作有很多内容来自自己的working class背景和她混迹的酷儿社群,因此对于酷儿读者来说也是很宝贵的文本。

Nights Too Short to Dance (Un cœur habité de mille voix)

21年出版23年有英译,是相当新的书。内容大概就是《达洛维夫人》但主角是个跨男并且是参与过石墙暴动的民运领袖。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角René作为一个老年人窝在家里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是René的situationship Louise来见他,两个人回忆朋友们的事情;第三部分是上面提到的朋友们都来到René家里然后聚会开始了。大家如果读过意识流就知道这个叙事是没有传统的叙事的,情节基本是靠人物的回忆来convey的,因此非常碎片化,需要靠读者自行拼凑起来;但是碎片与碎片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因为人物是由一个想法联想到下一个想法,因此在情感和意识上是连续的。意识流的特点就在于这种叙事的碎片化和情感的连续性。Blais在叙事上还比较做人就是一个plot point一般还是比较完整的,所以阅读的主要难度在于搞清楚谁是谁;她的特点是写作没分段,所以读的时候可能需要辅助(手指头一行一行点着),可以说是一种ADHD高难度操作。

整本书刻画了一个LGBTQ+小团体的生活。René是个老跨男,年轻的时候很风流经常跑出去勾引已婚妇女,但是也伤害了很重要的人;他带领社群做了很多民运的工作,因此很受人尊重。关于René的身份,在第一部分中使用了非常流动的性别语言;法语是一个非常gendered的语言,在英译中可以看到译者很努力的去展现这种使用语言性别来展现的社会性别的流动性。英译混用she/he来指代René,他老本人的nurse一般拒绝affirm他的性别而称呼他为Madam René;René本人的回忆中she/he混用,经常自称是man in a woman's body;Louise一般用he来称呼他。Louise是René的恋人但是René太渣了,所以他们没有稳定的关系;Louise本人因为乳腺癌接受了乳腺切除手术,她的phd thesis是关于因为乳腺癌失去乳房的女性和这点对于她们的生活的影响。失去乳房一事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创伤性的经历,这一事件和作为跨男的René做了top surgery做了比较,但是Louise对René在这点上并没有抱有怨恨(恨的主要是渣男)。他们同龄的还有一个非二元性别的医生Lali,René称他是弟弟;此外就是一群年轻人。l'Abeille是年轻人里领头的,这个名字是法语的小蜜蜂,当然她本名不是小蜜蜂了。她父母有个房子然后她们一群年轻人就squat在那个房子里。有母亲是著名歌剧演员的Doudouline,她老母亲不赞同她和同性交往所以老是来催婚。有开书店的哲学生,有靠给人读星盘为生的心理学生。因为药物滥用英年早逝的Gérard被所有人铭记在心,团体中的另一个年轻女孩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Gérard,说要替她活下去。

这本书是一个对于酷儿群体在90年代的生活状态的一个很好的白描。虽然有一些男性人物但大部分是女性,所以叙事也是比较feminine的。讲到的内容包括爱情,丧失,艺术,诗歌,药物,民权等各种话题,体感是非常organic就像真的和一群酷儿一起生活一样的,所以邀请大家有耐心坐下来读书的都可以选择阅读。

American Notebooks: A Writer's Journey 作者在美国游学期间的笔记,在作者自己整理过之后出版的,每一章写一个她在美国期间遇见的人。反映了很多6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圈子的风貌,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应该是蛮有意思的。

书封:

作者: 2015年在书展上的照片

1948- 伊朗人(已移民美国),大体英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出版于2003年,是作者Azar Nafisi于1979-1997年在伊朗生活和教学的回忆录。期间作者经历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她自己在德黑兰大学执教,然后被开除,然后被德黑兰的另一所大学(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聘用又开始教书,又辞职,然后在家开了一个book club和7个学生在家一起读西方名著,最终离开伊朗。

本书记录作者在伊朗的生活和与学生的互动,穿插文学评论和对政治氛围的描述,就纪实文学/历史小说的体裁来说是很独特的体验。全书分为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和奥斯丁四个部分,看起来是按照讨论的文学作品来分章节,其实也是按伊朗局势的时间顺序和政治氛围变化而分的。其对于伊朗政治的描述由中国读者来读心有戚戚,其中提到革命时期政权的混乱和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新政权上台之后的换汤不换药,保守力量掌权之后对于社会文化自由的缓慢收紧,和保守政治环境下女性的处境;我自己读的时候深感仿佛是在读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拿《洛丽塔》和以宗教保守的伊朗放在标题中作为卖点,而文学评论也确实占了全书体量的相当一部分。这些文学评论当然不是与当时在伊朗发生的事情无关的,作者提到了很多她的宗教保守的学生对于这些作品的批评,与她的另一些学生从这些作品里获得的慰藉。她在最后讲奥斯丁的部分里提到,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读文学,不仅是一种escapisism,也是保全个人的理智和人性的做法。文学是我们的最后的堡垒。

这本书开头很啰嗦而且作者偶尔有种说教感(可能当老师当习惯了),可能打开有点难以读下去(总之我是关上然后去借了有声书)。后来习惯了作者那种乡愁之后就能接受有时候果然是过于长了的环境描写了。总之推荐喜欢提到的四个作者的读者和对伊朗政治和伊斯兰革命有兴趣的旁友阅读。

另外分享一个书友朗读全书的链接!可以当作不要钱的有声书听。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6_V3keWZqM5C_PHFusUPD2nx3GK4Pq

总之就是很好。

1995年的老师

1929-2018 美国人,英语写作 #womenwriter

阅读难度:★★☆☆☆

勒古恩出生在美国知识分子家庭,从生平来看基本生下来就是小天才。家里经常有很多牛逼客人,其中就有著名的被拍电影了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后来她的小说的主角就是以奥本海默为原型。她读书的时候奖学金拿到手软,读博士读到一半去结了个婚然后就不读了,没往下读的理由有待(我)考证。结婚以后没几年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看那个意思刚养娃的时候也是比较辛苦的,后来可能因为人很有精力又能干所以不仅写作还干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她的upbringing基本是没有受到宗教影响的,文学背景受到了比较大的道教和佛教影响,她本人出版了一版道德经翻译。这些影响如果不仅能从她的作品中看出来,而且有时候直接引用庄子,可能会给中文读者带来一些尴尬伤害。她老在21世纪初期对于美国的科幻文学圈是一个很活跃的存在,曾经积极的反对谷歌和亚马逊对于出版业的垄断。

文风多白描,很少渲染,经常寥寥数语就写出一些很感人的事情。

勒古恩确实就是非常多产,安利的最大问题是读者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在中文网络上比较知名的有她的两个短篇,一是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二是The Matter of Seggri,都是所谓的Speculative Fiction(推想小说),就是“如果社会是在这样这样的前提下存在的话会如何”的小说,也是勒古恩尤其擅长的主题。

至于长篇,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话建议直接《地海传奇》走起。地海是勒古恩早期的作品,还是带了很多传统奇幻的色彩;她后来的作品就更多是上面提到的推想小说,比如著名的《黑暗的左手》。其他我也没看完,大家随意(((((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黑暗的左手》1969

她老自序说写作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本书后来会被认为是女权的。《黑暗的左手》设定的社会里的人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分化出性别,因此在出版的1969年当时确实是一种比较新的对待性别的视角。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大抵是因为角色的性别,或者女性性(femininity)因为设定而被强行的弱化了,因此突出了事实上是女性角色的人性,使得ta承担了在科幻作品中常常由男性承担的角色。当然以现在的酷儿理论来看,这样的设定完全可以解读为无性别或流动性别的,因此对于《黑暗的左手》做一个性别酷儿的解读也完全是可以的。

The Birthday of the World 《世界誕生之日》

短篇集,里面有好几篇是设定在一个非异性恋范式的社会机构下的,因此推荐诸位异性恋社会的危害找来康一下(((

The Dispossessed《一无所有》1974 台湾和中国均有译本出版但不知是否有删减的情况(抠鼻 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拿了雨果轨迹星云奖的小说,相当于一个Serena Williams(什么)因为探讨了一些,啊,话题,出版后获得了一些科幻界出圈效果,被很多(没有见识的)评论人称为是打破了科幻的边界而进入了文学的领域。 中国人看前十几页可能有点尴尬就是因为这乍一看是一个社会主义农村人来到资本主义大城市的故事。我当时边看边烧香心想老师你可别tankie了啊这彩虹屁我可吹不下去啊……还好并没有。

设定是两个行星是伴星的状态然后互相都管对方叫自己的月亮()然后气候比较好那颗上面发生了一些这个,啊,革命。革命的结果就是革命者搬到气候比较烂基本上是沙漠的那颗星球上去发展自己的理想社会了。刚开始以为是社会主义毛熊,后来发现不是,是现实中没有对标的安那其国家。写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社会各自有各自的大毛病,并没有单纯的给非资本主义的那个唱赞歌。

资本主义的那个:就一般路过资本主义,有钱,底层穷且物理上和上层分离;星球本身自然条件好且富裕;性别观大概相当于中世纪就是上层阶级出来工作的都是男的,女性都是花瓶,底层似乎男女都工作;没有提到有LGBTQ。比较有趣的是这个星球其实上面有一个俄罗斯对标国家,但是主角去玩耍的那个国家是资本主义巨头括号美国括号,而且主角还碰到了毛熊来的间谍劝他去毛熊国康康。所以就是acknowledge了一下在ideology上社会主义->威权国家的这个pipeline。考虑到这本书1974年出版的,那时候西方还是有很多对毛熊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左逼,这属于是比较脚踏实地的政治观了。

安娜其的那个:讲道理啊大家都没去过安娜其社会不知道是啥样子的。按照本书设想来看首先是functional的就是(暂时)没有人造的自然灾害;说是因为自然条件贫瘠所以大家不得不都努力工作来维持社会运转,因此“大家每天都需要工作至少4小时,每个月只能休他个十天”(你感受一下老师在写作的时候脸上的表情)。社会各方面都是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时候那批人设想的状态,各行各业有一个类似工会的东西,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每个社区有个食堂大家每天进去吃就可以,有这个一排房子单身汉可以住,然后couple一般是要自己造一个双人间;你不想工作也完全没问题照样有吃住,就是会被邻居嫌弃;小孩可以选择自己养也可以丢给社区养,有专门的给小朋友住的宿舍,和教育机构放在一起;搞同性恋自由;虽然大家穷如狗但是艺术创造类的爱好不仅被鼓励而且有一个社区中心给大家提供材料和相关设备,大家想去没事烧个陶就可以去;没有军队,整个星球是一个国家,和伴星有贸易关系但民众对外人敌意很高;意识形态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把资本主义社会里常见的propaganda讲法反转过来讲,比如就是“俺们的社会不会抹杀人们喜爱劳动的天性,而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大家不工作就吃不上饭,会让人变懒”就很明显是一个“如果发ubi人们就不会工作了”的资本主义说辞的一个对标。 但是这个社会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建国三百年(好像,我不记得了)官僚主义开始抬头了,因此星球上也有一些要搞革命的旁友在搞大事(读作搞出版)。但是因为没有军队所以他们没有被武力镇压,主要是在被同胞社会排挤,严重的被砸石头。

这个故事主线是主角他老一个物理学家从安娜其社会出差()去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他老的,啊,革命性的理论。全书结构是那种交叉叙事就是一章他的资本主义历险记,一章他当年在木星的经历,交叉行进。这种叙事常见的问题就是有时候两边联系不太大或者一边比另一边更有趣,导致读者不耐烦;但是这本在这方面一是平衡做的很好,两边情节都很啊鸡冻人心,另外两边的情节确实是互相关联然后最后同时climax,而且climax的点也是可以接上的。所以就写作水平来讲这本确实也是一个高峰。全书对于社会形态和个人挣扎的讨论也很诚恳,主角是那种心怀天下的小天才但是被社会各种毒打,在母星上被毒打完之后来到新世界继续被毒打。我一个海外左逼看了之后确实感触颇深就是,也建议各位海内外左逼阅读。

书里面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配角,都是主角的左逼朋友。一是Tirin,一个,啊,艺术家,因为自导自演了一出大家不喜欢的play,被社会排挤,最后疯球了。主角刚开始不相信会有这么惨的事,后来决定要重新印刷出版他基友的这本剧本。另一个Bedap是一个实干派左逼,在主角很惨但还对社会有幻想的时候过来天天跟他逼逼我们社会不行,然后他们有一阵子白天吵架晚上做爱(但最后没有在一起),属于是虽然吵来吵去但是一起渡过了很痛苦的时期,最后成为了重要的友人和干革命的朋友。

The Lathe of Heaven 1971

好,好像没有中译……比较搞笑的是标题其实是对《庄子》的误译。

To let understanding stop at what cannot be understood is a high attainment. Those who cannot do it will be destroyed on the lathe of heaven.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天鈞”被错译成了The lathe of heaven,lathe就是做木工的人把木头放上去转转转然后可以车出花瓶啊饭盆啊之类的,现在在youtube上是流行的一个视频亚种(#奇怪的豆知识)。书中每章开头都会引用庄子或者老子,中文读者看过之后可能会比较懵圈;但是小说本身写的挺好的,讲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能够影响现实,他的心理医师发现之后开始试图控制他和他的梦境来改善社会的故事。涉及到科学/医疗伦理,自由意志,对权力的滥用,半路甚至还能看出点《高堡奇人》风味。一句话推荐的话就是民逗看完大概会气坏(

门罗的家庭丑闻爆出之后再读门罗感觉就是格外刺激(非讽刺意味

维基上的人选了一张老糊的照片我怀疑你们在黑屁她

1931-2024 加拿大人,英语写作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推荐阅读人群:女性知识分子™

门罗来自安大略农村,二十岁(1951年)和第一任丈夫结婚之后哐哐哐哐生了4个娃(all女娃),其中一个生下来就没了,但是总共也有三个娃,就做家务做到死。门罗称当时因为不得不进行一些见缝插针写作活动,因此选择写更容易manage不需要长远打算的短篇小说。她也确实非常擅长短篇小说这种媒介,有评论称虽然是短篇但是有长篇的深度,是“革新了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她在2013年获得炸药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加拿大国宝。

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门罗作品可能更多是她早期的短篇集,如《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其主题更多倾向于女性主角的coming-of-age(成长)。她后期作品开始专注成年女性的经历和亲子关系。在门罗于24年去世之后,她最小的女儿Andrea Skinner在多伦多的报纸Toronto Star上撰文披露了她被继父性侵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于门罗写作的解读当然是增添了一种非常苦涩的视角。她告知母亲这段经历的时候是1992年,此时门罗和辣个男的结婚已经26年,Andrea 本人也已经35岁。此后门罗进行了一个离婚失败,结果还是回去和辣个男的过了。这段展开给她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和给她本人带来的认知失调痛苦,我们只能想象。我几乎可以想象此后的门罗对于亲子关系的写作都是一种writing from guilt,出于罪恶感的写作。带着这样的认知来阅读她1992年之后的写作,确实是一种非常刺激的体验(无讽刺意味)。

Runaway 逃离

2004年出版,拿了一大堆奖。其中各个短篇的主角大抵是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知识分子™。其中同一个主角(Juliet)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三篇读下来让人怀疑是否有作者本人经历投射。其中一篇对于我这个年纪(三十代)的知识分子女性和自己退休老母亲的关系,确实是有很多共鸣,读完以后好多天都在想这个。门罗擅长表达一种充满矛盾的情感,比如一篇里虽然好像在写美好爱情,但是读完感觉仿佛吃了苍蝇;一篇里全篇都在diss主角的老母亲,但是到了结尾你无法不同情这位母亲(除非你是国产激女)。就写作水平来说确实是非常精致凝练的。门罗是著名的喜欢狂改自己稿子的作者,曾经干出一个短篇写了八稿的操作。短篇小说作为一个体裁的力量确实在她手里得到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