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sula K. Le Guin 厄休拉·勒古恩
总之就是很好。
1929-2018 美国人,英语写作 #womenwriter
阅读难度:★★☆☆☆
勒古恩出生在美国知识分子家庭,从生平来看基本生下来就是小天才。家里经常有很多牛逼客人,其中就有著名的被拍电影了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后来她的小说的主角就是以奥本海默为原型。她读书的时候奖学金拿到手软,读博士读到一半去结了个婚然后就不读了,没往下读的理由有待(我)考证。结婚以后没几年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看那个意思刚养娃的时候也是比较辛苦的,后来可能因为人很有精力又能干所以不仅写作还干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她的upbringing基本是没有受到宗教影响的,文学背景受到了比较大的道教和佛教影响,她本人出版了一版道德经翻译。这些影响如果不仅能从她的作品中看出来,而且有时候直接引用庄子,可能会给中文读者带来一些尴尬伤害。她老在21世纪初期对于美国的科幻文学圈是一个很活跃的存在,曾经积极的反对谷歌和亚马逊对于出版业的垄断。
文风多白描,很少渲染,经常寥寥数语就写出一些很感人的事情。
勒古恩确实就是非常多产,安利的最大问题是读者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在中文网络上比较知名的有她的两个短篇,一是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二是The Matter of Seggri,都是所谓的Speculative Fiction(推想小说),就是“如果社会是在这样这样的前提下存在的话会如何”的小说,也是勒古恩尤其擅长的主题。
至于长篇,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话建议直接《地海传奇》走起。地海是勒古恩早期的作品,还是带了很多传统奇幻的色彩;她后来的作品就更多是上面提到的推想小说,比如著名的《黑暗的左手》。其他我也没看完,大家随意(((((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黑暗的左手》1969
她老自序说写作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本书后来会被认为是女权的。《黑暗的左手》设定的社会里的人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分化出性别,因此在出版的1969年当时确实是一种比较新的对待性别的视角。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大抵是因为角色的性别,或者女性性(femininity)因为设定而被强行的弱化了,因此突出了事实上是女性角色的人性,使得ta承担了在科幻作品中常常由男性承担的角色。当然以现在的酷儿理论来看,这样的设定完全可以解读为无性别或流动性别的,因此对于《黑暗的左手》做一个性别酷儿的解读也完全是可以的。
The Birthday of the World 《世界誕生之日》
短篇集,里面有好几篇是设定在一个非异性恋范式的社会机构下的,因此推荐诸位异性恋社会的危害找来康一下(((
The Dispossessed《一无所有》1974 台湾和中国均有译本出版但不知是否有删减的情况(抠鼻 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拿了雨果轨迹星云奖的小说,相当于一个Serena Williams(什么)因为探讨了一些,啊,话题,出版后获得了一些科幻界出圈效果,被很多(没有见识的)评论人称为是打破了科幻的边界而进入了文学的领域。 中国人看前十几页可能有点尴尬就是因为这乍一看是一个社会主义农村人来到资本主义大城市的故事。我当时边看边烧香心想老师你可别tankie了啊这彩虹屁我可吹不下去啊……还好并没有。
设定是两个行星是伴星的状态然后互相都管对方叫自己的月亮()然后气候比较好那颗上面发生了一些这个,啊,革命。革命的结果就是革命者搬到气候比较烂基本上是沙漠的那颗星球上去发展自己的理想社会了。刚开始以为是社会主义毛熊,后来发现不是,是现实中没有对标的安那其国家。写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社会各自有各自的大毛病,并没有单纯的给非资本主义的那个唱赞歌。
资本主义的那个:就一般路过资本主义,有钱,底层穷且物理上和上层分离;星球本身自然条件好且富裕;性别观大概相当于中世纪就是上层阶级出来工作的都是男的,女性都是花瓶,底层似乎男女都工作;没有提到有LGBTQ。比较有趣的是这个星球其实上面有一个俄罗斯对标国家,但是主角去玩耍的那个国家是资本主义巨头括号美国括号,而且主角还碰到了毛熊来的间谍劝他去毛熊国康康。所以就是acknowledge了一下在ideology上社会主义->威权国家的这个pipeline。考虑到这本书1974年出版的,那时候西方还是有很多对毛熊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左逼,这属于是比较脚踏实地的政治观了。
安娜其的那个:讲道理啊大家都没去过安娜其社会不知道是啥样子的。按照本书设想来看首先是functional的就是(暂时)没有人造的自然灾害;说是因为自然条件贫瘠所以大家不得不都努力工作来维持社会运转,因此“大家每天都需要工作至少4小时,每个月只能休他个十天”(你感受一下老师在写作的时候脸上的表情)。社会各方面都是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时候那批人设想的状态,各行各业有一个类似工会的东西,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务;每个社区有个食堂大家每天进去吃就可以,有这个一排房子单身汉可以住,然后couple一般是要自己造一个双人间;你不想工作也完全没问题照样有吃住,就是会被邻居嫌弃;小孩可以选择自己养也可以丢给社区养,有专门的给小朋友住的宿舍,和教育机构放在一起;搞同性恋自由;虽然大家穷如狗但是艺术创造类的爱好不仅被鼓励而且有一个社区中心给大家提供材料和相关设备,大家想去没事烧个陶就可以去;没有军队,整个星球是一个国家,和伴星有贸易关系但民众对外人敌意很高;意识形态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把资本主义社会里常见的propaganda讲法反转过来讲,比如就是“俺们的社会不会抹杀人们喜爱劳动的天性,而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大家不工作就吃不上饭,会让人变懒”就很明显是一个“如果发ubi人们就不会工作了”的资本主义说辞的一个对标。 但是这个社会并不是说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建国三百年(好像,我不记得了)官僚主义开始抬头了,因此星球上也有一些要搞革命的旁友在搞大事(读作搞出版)。但是因为没有军队所以他们没有被武力镇压,主要是在被同胞社会排挤,严重的被砸石头。
这个故事主线是主角他老一个物理学家从安娜其社会出差()去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他老的,啊,革命性的理论。全书结构是那种交叉叙事就是一章他的资本主义历险记,一章他当年在木星的经历,交叉行进。这种叙事常见的问题就是有时候两边联系不太大或者一边比另一边更有趣,导致读者不耐烦;但是这本在这方面一是平衡做的很好,两边情节都很啊鸡冻人心,另外两边的情节确实是互相关联然后最后同时climax,而且climax的点也是可以接上的。所以就写作水平来讲这本确实也是一个高峰。全书对于社会形态和个人挣扎的讨论也很诚恳,主角是那种心怀天下的小天才但是被社会各种毒打,在母星上被毒打完之后来到新世界继续被毒打。我一个海外左逼看了之后确实感触颇深就是,也建议各位海内外左逼阅读。
书里面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配角,都是主角的左逼朋友。一是Tirin,一个,啊,艺术家,因为自导自演了一出大家不喜欢的play,被社会排挤,最后疯球了。主角刚开始不相信会有这么惨的事,后来决定要重新印刷出版他基友的这本剧本。另一个Bedap是一个实干派左逼,在主角很惨但还对社会有幻想的时候过来天天跟他逼逼我们社会不行,然后他们有一阵子白天吵架晚上做爱(但最后没有在一起),属于是虽然吵来吵去但是一起渡过了很痛苦的时期,最后成为了重要的友人和干革命的朋友。
The Lathe of Heaven 1971
好,好像没有中译……比较搞笑的是标题其实是对《庄子》的误译。
To let understanding stop at what cannot be understood is a high attainment. Those who cannot do it will be destroyed on the lathe of heaven.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天鈞”被错译成了The lathe of heaven,lathe就是做木工的人把木头放上去转转转然后可以车出花瓶啊饭盆啊之类的,现在在youtube上是流行的一个视频亚种(#奇怪的豆知识)。书中每章开头都会引用庄子或者老子,中文读者看过之后可能会比较懵圈;但是小说本身写的挺好的,讲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能够影响现实,他的心理医师发现之后开始试图控制他和他的梦境来改善社会的故事。涉及到科学/医疗伦理,自由意志,对权力的滥用,半路甚至还能看出点《高堡奇人》风味。一句话推荐的话就是民逗看完大概会气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