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

2024炸药期间的照片

1970- 韩国人,韩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语言很平易近人主要是内容太创了

韩国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被小白人发现是从《素食者》拿曼布克奖开始的,但是我感觉白人很多其实并不能够理解韩江描述的那种东亚女性的处境。 阅读列表:《素食者》《少年来了》《白》《希腊语时间》《不做告别》都是长篇,短篇再议(((

《少年来了》 做了很多心理准备才敢打开,虽然有点不尊重但是打开的时候是当作自己国家的民运创伤的代餐来读的。看的时候就是看了两三章要停下缓缓所以分了几天才看完。 具体的暴力的部分其实花的笔墨较少,更多的是所谓aftermath就是事件对于生者的影响。全书也完全没有讨论到事件的政治背景和对于韩国民主化的影响,我觉得是一个好的选择,不是说要淡化政治而是不应该去衡量这种human condition的价值,也就是“牺牲值得不值得”这种讨论不应该在纪念逝者和面对survivors的时候发生。 有点意外的是全书描写6个不同人物的经历,用的都是第一或第二人称。一般来讲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读者和人物距离,或者用来做一些有限视角叙事,但是这里写的都是真实的现实中的人物经历很残忍的事情。残忍的文本如果使用第三人称的话,读者会被一种距离感保护;但是使用“我”和“你”,读的时候有一种被强行拉到了残忍的现场的感觉,困在人物的视角背后不得不观看残酷的现实。 另一方面值得说是选择的人物。我们说到民主运动上大街一般脑子里出来的都是学生,但是这里选的除了两个死去的男学生,还有一位女学生(后来成为编辑),一位女工,一位男学生后来成为工薪阶层的男性,和学生的母亲。这里的学生只有当时牺牲的才能永久拥有学生的身份,活下来的都不得不继续面对生活。女工的部分则是在光州运动之前就经常参与工人运动并且受到过国家机器的暴力的。韩江写民运,不把焦点放在政治领袖上,而放在这些参与者的“普通人”的生活上。这些人也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政府的补偿,而是各自面对痛苦活着,有的在光州事件之后继续遭到来自国家的暴力。极端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引人注意,但暴力的后果是持续的,残忍的,难以消化的,需要关注的。韩江把这些很诚实的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