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吃书笔记

炸药

2024炸药期间的照片

1970- 韩国人,韩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语言很平易近人主要是内容太创了

韩国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被小白人发现是从《素食者》拿曼布克奖开始的,但是我感觉白人很多其实并不能够理解韩江描述的那种东亚女性的处境。 阅读列表:《素食者》《少年来了》《白》《希腊语时间》《不做告别》都是长篇,短篇再议(((

《少年来了》 做了很多心理准备才敢打开,虽然有点不尊重但是打开的时候是当作自己国家的民运创伤的代餐来读的。看的时候就是看了两三章要停下缓缓所以分了几天才看完。 具体的暴力的部分其实花的笔墨较少,更多的是所谓aftermath就是事件对于生者的影响。全书也完全没有讨论到事件的政治背景和对于韩国民主化的影响,我觉得是一个好的选择,不是说要淡化政治而是不应该去衡量这种human condition的价值,也就是“牺牲值得不值得”这种讨论不应该在纪念逝者和面对survivors的时候发生。 有点意外的是全书描写6个不同人物的经历,用的都是第一或第二人称。一般来讲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读者和人物距离,或者用来做一些有限视角叙事,但是这里写的都是真实的现实中的人物经历很残忍的事情。残忍的文本如果使用第三人称的话,读者会被一种距离感保护;但是使用“我”和“你”,读的时候有一种被强行拉到了残忍的现场的感觉,困在人物的视角背后不得不观看残酷的现实。 另一方面值得说是选择的人物。我们说到民主运动上大街一般脑子里出来的都是学生,但是这里选的除了两个死去的男学生,还有一位女学生(后来成为编辑),一位女工,一位男学生后来成为工薪阶层的男性,和学生的母亲。这里的学生只有当时牺牲的才能永久拥有学生的身份,活下来的都不得不继续面对生活。女工的部分则是在光州运动之前就经常参与工人运动并且受到过国家机器的暴力的。韩江写民运,不把焦点放在政治领袖上,而放在这些参与者的“普通人”的生活上。这些人也并没有受到任何来自政府的补偿,而是各自面对痛苦活着,有的在光州事件之后继续遭到来自国家的暴力。极端的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往往引人注意,但暴力的后果是持续的,残忍的,难以消化的,需要关注的。韩江把这些很诚实的写了下来。

2017年的作者

1940- 法国人,法语写作 #还活着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比较独特的是这位写作以自传体裁为主,文学界这么干的比较少。因此在这里介绍作者生平好像也有点多余因为还是推荐大家亲自看()写作风格非常简练,一般通过白描的形式记录下发生的事情,极少渲染。因此作品大多很短,很快就能读完。

在发生 L'Événement 可能是作者最著名的作品,讲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的法国,一名年轻女性(作者几集)在意外怀孕之后寻求堕胎的过程。内容写的很简练,英译只有96页,有声书只有两小时。过程非常忠实的记录下来了当事人寻求医疗帮助的困难,他人的冷漠,和整件事情对于她本人的心理冲击,可以说是堕胎权支持者必读。读之前没料到的是这里面包含了五毛钱的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问题的评论:作者说到她当时遇到的医护人员态度都很垃圾,其中有一个医生在她住院的时候冲进她房间大声质问她为什么没有告诉他她是大学生(即和他同属上层阶级),因为他之前以为她是working class,因此对她非常恶劣。当事人的朋友也对她有同样的指责。当然因为作者文风的简练和克制,记录就只到这里,没有进一步的评论。换我们的话可能已经嘲讽开大吐槽五千字了。 本书出版一年之后就立刻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了。但是建议大家愿意的话还是看原作,因为原作这种写作风格很有力量。

门罗的家庭丑闻爆出之后再读门罗感觉就是格外刺激(非讽刺意味

维基上的人选了一张老糊的照片我怀疑你们在黑屁她

1931-2024 加拿大人,英语写作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推荐阅读人群:女性知识分子™

门罗来自安大略农村,二十岁(1951年)和第一任丈夫结婚之后哐哐哐哐生了4个娃(all女娃),其中一个生下来就没了,但是总共也有三个娃,就做家务做到死。门罗称当时因为不得不进行一些见缝插针写作活动,因此选择写更容易manage不需要长远打算的短篇小说。她也确实非常擅长短篇小说这种媒介,有评论称虽然是短篇但是有长篇的深度,是“革新了短篇小说这种体裁”。她在2013年获得炸药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加拿大国宝。

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门罗作品可能更多是她早期的短篇集,如《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其主题更多倾向于女性主角的coming-of-age(成长)。她后期作品开始专注成年女性的经历和亲子关系。在门罗于24年去世之后,她最小的女儿Andrea Skinner在多伦多的报纸Toronto Star上撰文披露了她被继父性侵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于门罗写作的解读当然是增添了一种非常苦涩的视角。她告知母亲这段经历的时候是1992年,此时门罗和辣个男的结婚已经26年,Andrea 本人也已经35岁。此后门罗进行了一个离婚失败,结果还是回去和辣个男的过了。这段展开给她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和给她本人带来的认知失调痛苦,我们只能想象。我几乎可以想象此后的门罗对于亲子关系的写作都是一种writing from guilt,出于罪恶感的写作。带着这样的认知来阅读她1992年之后的写作,确实是一种非常刺激的体验(无讽刺意味)。

Runaway 逃离

2004年出版,拿了一大堆奖。其中各个短篇的主角大抵是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知识分子™。其中同一个主角(Juliet)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三篇读下来让人怀疑是否有作者本人经历投射。其中一篇对于我这个年纪(三十代)的知识分子女性和自己退休老母亲的关系,确实是有很多共鸣,读完以后好多天都在想这个。门罗擅长表达一种充满矛盾的情感,比如一篇里虽然好像在写美好爱情,但是读完感觉仿佛吃了苍蝇;一篇里全篇都在diss主角的老母亲,但是到了结尾你无法不同情这位母亲(除非你是国产激女)。就写作水平来说确实是非常精致凝练的。门罗是著名的喜欢狂改自己稿子的作者,曾经干出一个短篇写了八稿的操作。短篇小说作为一个体裁的力量确实在她手里得到了展现。

2006年的莱辛

1919-2013 英国人,英语写作 #womenwriter #炸药

阅读难度:★★★★☆

推荐读者:

1.对殖民史有兴趣的旁友

2.女性主义读者

莱辛在伊朗出生,6岁时随父母搬到了非洲的英属殖民地,直到30岁才回到了英国。因此虽然技术上来讲是英国人但是视角比较独特。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时候已经是老奶奶了。当记者杀到她家问她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奶奶一脸不耐烦,说:

“I've won all the prizes in Europe. It's a royal flush.”

她的小说包括《The Grass is Singing》(1950年)、《Children of Violence》(1952–1969年)五部曲、《The Golden Notebook》(1962年)、《The Good Terrorist》(1985年),以及被统称为《Canopus in Argos: Archives》(1979–1983年)的五部小说。从标题能看出来啊其中有一些是科幻。严肃文学作家写科幻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评论界长期以来对于类型文学的,啊,歧视;但是近年开始试图写科幻的严肃文学作家也多起来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有多genre bashing。

CC君进度:别问,问就是买了还没看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

提到莱辛就要提到《金色笔记》的。这本书是出了名的难读,我自己吭哧吭哧看了5个月才看完;看完以后可以说是深刻的改变了我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汇和视角。所以你港值得么是确实值得看的,累么也确实是累的。

本书主角Anna是一个作家,发表了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之后现在在躺吃稿费(是莱辛本人的真实写照);离婚并有一女儿。全书分为描写Anna生活的章节和Anna记的四本笔记的内容,互相穿插进行。其中黑色笔记是追忆Anna在非洲英属殖民地的生活;红色笔记记录她参与英国的共产党活动的政治生活(她后来脱离了英共);黄色笔记是Anna试图在写的一本新的小说,其主角很显然是Anna本人的一个投射;蓝色笔记是Anna写的自己私生活的日记。全书是这样不同内容互相穿插叙述,因此显得尤其的碎片化,全书结尾在“金色笔记”里试图将所有的碎片汇集到一起获得一个连贯的叙事——有没有成功就由读者评判。

这样碎片化的叙事显然是对于矛盾的当代人生活的一个影射,也是对于主角Anna本人的精神状况逐渐崩坏的一个互文。在书后半的章节里明显能看到几本笔记的内容开始互相渗透,Anna试图用不同颜色的笔记本来compartmentalize自己的生活的企图在徐徐破碎,结尾甚至暗示在蓝色笔记里写的日记或许并不是真实生活发生的事情,至于是黄色笔记的内容渗透到蓝色笔记里去了,还是Anna出现了幻觉,这个就只能读者自己判断了。

本书叙述Anna生活的章节,也就是不属于Anna笔记的章节,标题叫Free Woman。这是一种在近现代女性作者里常见的独立知识女性视角,在本书里也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free woman在现代社会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不仅要生存也想要生活,这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于异性恋女性来说最常见的矛盾就是一方面坚持女性主义主张,一方面还是需要和男性交往,需要亲密关系,因此靠点谱的男性就极其难找;而陷入多少有些toxic的关系之后也会带来多重的认知失调。“莱辛意味的Free Woman”现在也成为了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汇之一。

本书有很多地方写的很琐碎,需要大力抗过去;当然也有非常精彩的social commentary。评论普遍认为这种“难读性”正是反应了生活和艺术本身的琐碎和杂乱。全书确实很难说有什么一以贯之的主题,你可以读到:

-对于殖民主义的反思

-英国共产党草台班子

-男的好鸡巴烦

-单身母亲好艰难

-谈恋爱好鸡巴困难

-出版业傻逼,影视改编傻逼

-恋爱脑的我也好鸡巴烦

-妈蛋我写的这都是啥writer's block了不活了

讲道理非常写实了!对以上任何一个话题有兴趣的朋友都欢迎阅读!(潦草的安利

The Grass is Singing 《野草在歌唱》

作为一本描写种族关系的书,这本和《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比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白人写种族隔离与殖民主义,一般会被怀疑有浪漫化的倾向,但是莱辛构建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锋利且惨白的。剧情简单来讲就是在非洲殖民地出生的白女和农民白男结婚之后因为生活老么难熬,逐渐陷入抑郁,同时和农场上的黑人农工的关系逐渐魔怔,最后呃被人一刀捅死了。但是这个被一刀捅死的理由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从叙事来讲第一章就告诉你女主被谋杀了,彻底破除任何剧透可能(?)然后再回溯到主角玛丽人参的开始。作为白人写这个主题,大家一般期待作者有两个可能的agenda,一个是批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另一个是为白人辩护;但是这本书确实一开始很难看出来()视角是center在主角玛丽身上,而玛丽作为一个主角完全不是什么likable的角色:她在社会压力之下结婚,搬到穷的叮当响的农场上之后,对于生活的希望逐渐丧失以至于进入了一种接近catatonic的状态,这个过程实在是太惨了,读者很难不产生同情;但是她又确实和设定时代的白人一样对于黑人持一种非人的态度,当代读者出于原则没办法喜欢她。在比较直白的剧情之上主要有两条线,一是主角和她废物老公的关系,二是她和农场上黑人农工的关系。这确实是当代交叉性女权主义经常谈的白人女性的处境,在面对同种族的男性的时候处于弱势,在面对poc的时候又处在特权阶层的地位。

莱辛写人际关系的阴暗面洞察力之深,能看出点三岛(由纪夫)风味来。她写玛丽这种白女地位,也不是要给白女辩护,给人的感觉是只是想把这种人矛盾的生活展现出来,我甚至怀疑作者本人写的时候也没有什么agenda在。到了全书后半的时候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描述是当白人看到了黑人的人性之后产生的认知失调:

What had happened was that the formal pattern of black-and-white, mistress-and-servant, had been broken by the personal relation; and when a white man in Africa by accident looks into the eyes of a native and sees the human being (which it is his chief preoccupation to avoid), his sense of guilt, which he denies, fumes up in resentment and he brings down the whip.

一般写蓄奴者如何坏主要就是呃描述他们很坏,所以这种心理过程被指出来确实是令人震动,也是一个反过来humanize蓄奴者/殖民者的写法。这些细节对于欧陆上那些没有直接参与蓄奴但是确实的享受到了蓄奴的利益的大老爷们大概是哇活久见吧。

玛丽在全面的精神崩溃之后对于农场上的一个农工产生了一种奇怪的依赖关系。一方面她依然极其憎恨这个人,经常自言自语要怎么言语或物理伤害对方;另一方面这个人是全书唯一一个在她面临各种崩塌的时候实际的帮助了她的人。这种关系作者选择从第三方视角去写,也就是一个一般路过的白人农场主,来到这家人的农场的时候,看到女主人对于自己的黑奴居然有一种奇怪的服从态度;这对于当时的白人社会来说是完全偏离常规因此绝对不能被允许的。这里的视角转换一方面是对于这段关系的后果的描写更加直白,另一方面因为略去细节而使读者只见到关系的结果,但不知道过程而无法做出价值判断:到底是谁gaslight了谁,到底哪一方道德上有错。因此之后发生的谋杀也显得越加险恶——你几乎感到作者并不想让你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对着尸体思考到底是怎么样的力量让角色们走到这一步的。

本书是莱辛的成名之作。从《金色笔记》里可以看出来其实莱辛对于本作获得的好评和热度心情十分复杂,看完之后大概能理解一些。一是本作里面写了一些很残忍的事情;二是这部书大体是记录了她在非洲期间观察到的事情,欧洲社会对其的反响不能说没有一种新奇(exotic)的态度在里面,而她通过这样一本书获得名声和财富,自己道德感上是否过得去也确实不好说。

推荐对殖民史有兴趣的旁友阅读。

最大困难是拼写名字的时候经常难以确定是一个o还是两个o最后有没有e(划掉

1902年的伍尔夫

1882-1941 英国人 英语写作 #queerwriter #womenwriter 没有#炸药 说明#炸药 不行

阅读难度 ★★★★★

推荐读者:

1.喜欢literal fiction的读者

2.长于introspection的人,喜欢people watching的人

稍微熟悉文学史的旁友都知道伍尔夫是意识流文学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代表之一了,直接后果就是,啊,比较难读。她老人家同时也有女性主义作者的名号,主要原因可能一是写作了《一个人的房间》,谈论了一些女性作家的concern,强调了女性写作必须有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当时第一波女权主义,只要写作是女性视角就称得上是先锋了。现代的人写作女性视角那不一定是伍尔夫还有可能是暮光之城(喂)

除此之外语文教材里面不会提的就是伍尔夫其实是历史上著名的双性恋,她和男的结婚了不过有过多段和女性的亲密关系,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和历史著名姬佬Vita Sackville-West的恋情,两个人那是爱的死去活来差点私奔,最后两个人的老公分别开飞机来截她们。伍尔夫的历史小说《奥兰多》的主角的原型就是Vita。

伍尔夫写作的特点是描画非常细致入微,初看可能有极大主义的感觉但是其实并不是啥都往下写,就意识流来讲flow是非常流畅的,用的英语也是非常优美的,读起来常常有一种欣赏什么精致手工艺的错觉。就主题来讲伍尔夫的作品确实是feminine的,主要集中在个人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互动上(这方面当然可以争论的很多,为什么所谓“微观”即个人与人际关系是feminine的,宏大主题家国情怀是masculine的,但是这里不谈)。如果认为“女性的”,“家庭的”,个人的,情感的,这样的主题是不值得谈的(遥指简中保女),那就是内化的厌女情绪的又一种表现了。伍尔夫的作品是确实地展现了人与人关系的微妙之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和人际关系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她的情节如果概况起来讲那都是很普通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事情,因此是难以改编,最好还是阅读原文的那类作品。

CC君进度:读过《到灯塔去》,《达洛威夫人》,《奥兰多》,《一个人的房间》

To the lighthouse《到灯塔去》

我们可能都认识一些community builder,如果你不认识的话可能你自己就是(?)《到灯塔去》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位试图把人聚到一起,想要照顾到每一个人的这样一个母亲,现代广义来讲叫team mom(无误)。

这部书的主角Mrs Ramsay原型是伍尔夫的母亲,如果对伍尔夫生平有所了解的话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动机。伍尔夫的母亲是小有名气的慈善家,她长大的家中是客人往来不绝的。母亲的去世给伍尔夫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值得指出的是Mrs Ramsay虽然是小社群的核心,特别是去世了以后她翅膀下的人老的小的都惨兮兮,但是她绝不是完美的,栗子之一就是里面有一些尴尬的matchmaking情节。那一段以当代女权主义者的视角来看是有些别样风味。

本书推荐和家庭关系有所和解的人阅读,不推荐还在跟原生家庭干架的人阅读。

Mrs. Dalloway 《达洛威夫人》

别问,问就是还在复习。

不推荐看电影改编《时时刻刻》The Hours,本伍尔夫粉一个辱骂。

Orlando: A Biography《奥兰多》

很长时间以来要提含有跨性别主角的文学作品必然会提到《奥兰多》。但是主角比起常见的跨性别人士来说更像gender fluid,人物在自己trans了一个gender之后非常随便的就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这里的性别改变虽然主要是作为一个提供一些social commentary的device,但是确实能看出来伍尔夫认为性别是流动的而不是本质的。

和伍尔夫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本意识流的特征稍弱一些,是有真正的剧情的!()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风味的情节横跨几百年的英国史,作为历史小说来看也很有趣。

上面提到了,本书一定程度上是写给同性恋人Vita Sackville-West的Love Letter,四舍五入可以当成在吸lesbian(何

1992年的电影改编由Tilda Swinton主演,说实话改编的很mediocre。2023年由Paul B. Preciado改编的伪纪录片倒是值得一看。

A Room of One's Own 《一个人的房间》

杂文集。伍尔夫的一些,啊,著名发言都来自于本书,什么女人无国家之类的。需要指出的是一,这些著名发言都是有上下文的所以确实建议看一下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二是虽然是非虚构但是并没有比她老人家的虚构好读多少,容易走神的话还是有可能读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