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木結他
現今常見的木吉他,普遍都是六條或十二條琴絃,但亦有四絃、八絃、十絃的型式。而其整體由「琴頭」、「琴頸」、「琴身」三大部份所組成,以下將針對這三大部份的諸元及其作用逐一說明:
琴頭 (Head):琴頭的主要作用,在於支撐吉他前端的琴弦張力。而在外觀的設計上,琴頭正面多半會印有吉他的品牌標誌;有些客製化的吉他,則會在琴頭嵌上裝飾圖案;有些吉他則會在琴頭外緣嵌上護邊。琴頭與琴頸交界之處,也是很脆弱的部位,很容易因為碰撞而發生斷裂。
弦鈕 (Tuning Heads):有齒輪式及油壓式兩種,主要用來調整琴弦的張力。琴弦張力愈高,聲調也愈高,反之則愈低。弦鈕的材質,以塑膠-金屬、木材-金屬的組合較為常見。
上弦枕 (Nut):置於琴頭與琴頸的交接處,主要用來維持吉他前端琴弦和指板間的距離。弦枕上會有淺溝用以固定琴弦位置,防止滑動。弦枕的常見材質,有塑膠、駝骨、牛骨、塑鋼以及金屬等。
琴頸:琴頸和指板的材質與音色息息相關。楓木(maple)琴頸能產生明亮的聲音,並大大增強大琴體吉他的高頻表現,而桃花心木(mahogany)則會將整體音色變得更為溫暖,更具木質感。
指板:指板也對整體音色有所影響,雖然它的作用就像蛋糕上的糖衣,而不是蛋糕本身。巴西玫瑰木,以及與它相近的熱帶雨林類似木種,能增加亮度與延音,而印度玫瑰木則能夠讓中頻更肥厚。基本上只有黑檀木(Ebony)可以用在音樂會琴上,上品的黑檀木顏色烏黑而帶光澤,密度及硬度均十分高,作為指板也確實是很好的材料。產地以非洲的較好,而其他熱帶地區亦有生 產,但一般均缺少光澤,密度亦稍有不如。
琴身 (Body):亦可稱為共鳴箱,木吉他賴以發聲的關鍵之處,其整體係由面板、側板及背板所接合而成。相較於琴頭與指板,琴身的面積較為寬廣,因此也是廠商常用來展現吉他裝飾藝術的重點部位。面板與背板皆是平面,但有部份木吉他因為外觀設計、聲響效果或木材用料的因素,其背板會有些微的弧度。而面板、側板及背板的木料選用,則是影響吉他音色與響度的決定性因素。
面板 (Top):吉他琴體的每個部份各有所長,只是影響有深有淺,一般觀點而言,決定吉他音色表現的因素中,面板,似乎造就了琴體對於彈奏的反應,反應的速度、延音的長短、泛音的音色,以及每個音符基本音色的力度和質感。大部分的製琴師(不是全部)認為,面板用材對於樂器的音色,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常見面板材料如:桃花心木(mahogany)、紫檀木(rosewood)、楓木(maple)、黑壇木(ebony)以及松木(spruce) 面板可分為單板及合板,單板是由一整塊完整的木材所製成,音色與各方面表現都遠大於合板;合板是由品質較差的木材或是木屑以人工的方式壓合而成,音色與各方面表現較差,但因售價便宜,常用於給初學者的入門琴,其特色是琴身會特過噴漆上色,色彩較為多樣化,而單板琴多數不會這樣做(漆會影響音色的表現),而是顯現木材的原色。
琴橋 (Bridge):與指板一樣,多是以質地堅硬且密度高的木料製作,主要用來支撐吉他的後段琴弦張力,並透過下弦枕把琴弦的振動傳遞至面板。琴橋上會有一個細長型的溝槽,用來放置下弦枕及拾音器;另外也會有數個圓孔排成一列或二列,用來安裝琴弦及弦釘;而圓孔的個數,則是依琴弦數量來決定。如同指板與音色的關係一般,琴橋的用料,對於整體音色沒有太大作用,但是對於琴體其他部分的音色,有所加強或影響。而琴橋在面板上的位置,是決定吉他音準的因素。
下弦枕 (Saddle):常見的製作材料為塑膠、獸骨 (牛骨、駝骨、象牙) 或是塑鋼與金屬。下弦枕對吉他音色的影響程度,佔大部份,其主要作用是將琴弦的振動傳遞至琴橋,並決定琴弦與指板的間距。
弦釘 (Bridge pin):亦稱為弦栓,多以塑膠製作(所反映音質最差),而市面上也有黑檀木或其它材質的弦釘,其作用是固定安裝在琴橋上的琴弦及傳遞弦上的震動去琴身而產生音響。弦釘材質對吉他音色的有一定的影響。
響孔 (Sound Hole):吉他發聲的主要部位,當琴弦振動時,其振動所產生的聲音頻率,會透過下弦枕傳遞至琴橋,再由琴橋傳遞至面板,接著再擴散至側板及背板,最後在琴身內部逐漸形成共鳴,並透過背板將聲音反射到響孔外。
https://www.parklandmusic.com.hk/music-blog-zh/%E7%B5%90%E4%BB%96%E4%BB%8B%E7%B4%B95
![]() |
![]() |
---|
https://espguitars.co.jp/gallery/kaoru https://espguitars.co.jp/gallery/die
電結他
是運用電磁學原理,切割拾音器上磁感線引起不同的頻率的電流,再利用音箱還原電流的電子樂器。
琴頭 (Head):琴頭上主要是為了安裝卷弦器,而且琴頭上還顯示了吉他的品牌、生產日期及編號等信息。
琴頸 (Neck):琴頸上面有一個個品格,用來調節吉他的音程,琴頸的形狀一般有U字型和三角形。像fender的吉他一般有21個品格,gibson的吉他有22個品格,現在很多吉他已經有24個品格了,應當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適合自己的吉他。
琴身 (Body):以琴身形狀來區分,主要可分為LP、ST、SG、V等形狀。 若以特性來分,大略可分成空心(hollow body)、半空心(semi-hollow body)、腔心(chambered body)、實心(solid body)琴體之電吉他,以及各種材質製成之琴體,都與弦的共鳴略有差異,使得弦被捕捉到聲音各異其趣。 而實心電吉他最早被爵士樂手兼發明家萊斯·保羅設計出來是為了解決半空心吉他較容易出現回授的問題。 實心琴體的電吉他在往後更進一步的影響了近代音樂的發展,由於對琴體本身的依賴性較不如木吉他,在造型上通常能取得較大幅度的自由。 而空心、半空心、半實心由於經常地使用在爵士樂上,所以又常被泛稱為爵士吉他。
琴橋 (Bridge):常見的琴橋有固定式、大搖座、小搖座。
拾音器 (Pick-up):感應弦的振動並將之轉化為電子訊號之裝置。可粗略的分為單線圈(singal coil)、雙線圈(humbucker),雙線圈又可分封閉式及開放式; 並有被動式及主動式之差異,被動式為一般傳統只靠感應起電之電流做為訊號發出之拾音器,主動式為了減少對雜訊的接收,本身的感應力通常不若被動式,但此同時又造成了訊號不夠強烈,所以再加上了一枚電池給電以增強訊號。 而一般電吉他會配置一至三個拾音器,配置在琴體上不同的位置,會有略異音色表現。
https://www.parklandmusic.com.hk/music-blog-zh/%E7%B5%90%E4%BB%96%E4%BB%8B%E7%B4%B96
![]() |
![]() |
---|
技巧
滑音(Slide):手指或滑管在琴弦上滑動,使用滑管的演奏手法源於十九世紀美國小酒館中藍調樂手以酒瓶製造出獨特的響聲。
搥弦(Hammer-On):以持頸之手手指擊打琴弦。
點弦(Tapping):槌弦之外加上撥奏之手手指擊打琴弦,做為一種演奏炫技被埃迪·范·海倫發揚光大。
勾弦(Pull-Off):手指擊打琴弦之後,緊接著撥動琴弦。
推弦(Bending):撥動琴弦後,押弦的手指或上或下的扯緊琴弦來提升音高,常見於以藍調為根本的演奏手法。
顫音(Vibrato):如同推弦,但不推弦至持續的指定音高,而是以該品格的音高為基準製造連續的起伏,作法為壓弦手按住琴弦,快速搖動。
搖桿(Vibrato Bar):搖桿通常加裝在電吉他上,通過對搖桿的操作可以改變樂音的高低,搖桿前傾可使弦的張力減低,音高下降,反之上升,而通常只有大搖座型的搖桿可以做到後傾的動作。
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撥奏之後,一般以持頸之手手指輕觸琴弦以分割和倍化頻率,指奏法則常使用撥湊之手的拇指撥弦,食指觸弦。
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原理同自然泛音,通常是在使用撥片時,在撥奏的瞬間大拇指內側的指肉觸及琴弦來引發泛音,是為了更快速的取得泛音效果而衍生的技巧,因為分割點不同於自然泛音,所以音高與同品位的自然泛音不同。
琶音(Arpeggio):將合弦內的每個組成音個別的彈奏出來,這種技巧後來進一步催生了掃弦。
掃弦(Sweep Picking):常見於電吉他速彈上,掃弦是一種表現琶音的方式,實際上並不拘限於以合弦內音構成,而琶音亦不一定要由掃弦表現,彈奏時撥片向是刷合弦一般的迅速掠過各琴弦,另一手手指按過該合弦的組成內音的品格。
打弦(Slap):多用於低音吉他(Bass)以及放克樂風上,這種技巧始源於早先為了彌補樂團出缺少鼓手給予一個明顯的主節奏。
迴授(Feedback):在電吉他或裝設拾音器的木吉他上使用的技巧,做為一種特效被使用著,最早僅是常出現在半空心電吉他麻煩的問題。
琴弓(Bowed Guitar):在吉他上使用提琴弓或是其它弦樂器的琴弓,大多數吉他後琴橋沒有曲線,琴弦多半落在相近的水平高度上,使得拉奏各弦較提琴不易,使用此技巧較為人知的有吉米·佩奇和Jón Þór Birgisson。
顫指(輪指) :古典吉他最迷人的演奏技巧之一,指先後以彈奏手手指撥掠過琴弦。其中塔雷加(Tárrega)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Recuerdos de la Alhambra)》是輪指奏法的代表作。
打板:敲打琴體的各部位的不同響聲,通常在空心吉他上表現這種帶有打擊樂器特色的技巧,常作為彈奏的轉折橋段或用來表現節奏。
右手悶音(Right Hand Muting):以右手(撥弦手)手掌輕輕蓋住下弦枕附近的弦並撥弦,使音色較不明亮,常用於電吉他彈奏。
左手悶音(Left Hand Muting):以左手(按弦手)手指輕輕壓在弦上並撥弦,發出沒有音高的扣擊聲;或撥弦後鬆開左手,使旋律中斷,常用於電吉他彈奏。
自然泛音悶音 (Natural Harmonic Muting):以一隻左手(按弦手)手指輕輕壓在弦上(通常為低音弦)並撥弦,發出高音的泛音,此技巧的泛音不太在意音高為何,常用於電吉他彈奏。
速彈(Shred guitar):常見於電吉他的技巧,以十六分音符並用高速快速彈奏,使用方式諸多。
https://www.parklandmusic.com.hk/music-blog-zh/%E7%B5%90%E4%BB%96%E4%BB%8B%E7%B4%B98